新聞資訊

錘頭鑄造過程造成的缺陷及解決辦法
發布時間:
2022-09-29
錘頭鑄造過程造成的缺陷。與鑄造工藝、鑄造材料等很多因素有關,對應的解決方法也不同。因此,要成功解決這些缺陷,我們要進行綜合分析,下面為大家整理了鑄造中經常會出現缺陷及解決方法。
1.澆不到
鑄件局部有殘缺、常出現在薄壁部位、離澆道最遠部位或鑄件上部。殘缺的邊角圓滑光亮不粘砂。
產生原因:
澆注溫度低、澆注速度太慢或斷續澆注;
橫澆道、內澆道截面積??;
鐵水成分中碳、硅含量過低;
型砂中水分、煤粉含量過多,發氣量大,或含泥量太高,透氣性不良;
上砂型高度不夠,鐵水壓力不足。
解決方法:
提高澆注溫度、加快澆注速度,防止斷續澆注;
加大橫澆道和內澆道的截面積;
調整爐后配料,適當提高碳、硅含量;
鑄型中加強排氣,減少型砂中的煤粉,有機物加入量;
增加上砂箱高度。
2. 未澆滿
鑄件上部殘缺,直澆道中鐵水的水平面與鑄件的鐵水水平面相平,邊部略呈圓形。
產生原因:
澆包中鐵水量不夠;
澆道狹小,澆注速度又過快,當鐵水從澆口杯外溢時,操作者誤認為鑄型已經充滿,停澆過早。
解決方法:
正確估計澆包中的鐵水量;
對澆道狹小的鑄型,適當放慢澆注速度,保證鑄型充滿。
3. 損傷
鑄件損傷斷缺。
產生原因:
鑄件落砂過于劇烈,或在搬運過程中鑄件受到沖撞而損壞;
滾筒清理時,鑄件裝料不當,鑄件的薄弱部分在翻滾時被碰斷;
冒口、冒口頸截面尺寸過大;冒口頸沒有做出敲斷面( 凹槽)?;蚯贸凉裁翱诘姆椒ú徽_,使鑄件本體損傷缺肉。
解決方法:
鑄件在落砂清理和搬運時,注意避免各種形式的過度沖撞、振擊,避免不合理的丟放;
滾筒清理時嚴格按工藝規程和要求進行操作;
修改冒口和冒口頸尺寸,做出冒口頸敲斷面,正確掌握打澆冒口的方向。
4. 粘砂和表面粗糙
粘砂是一種鑄件表面缺陷,表現為鑄件表面粘附著難以清除的砂粒;如鑄件經清除砂粒后出現凹凸不平的不光滑表面,稱表面粗糙。
產生原因:
砂粒太粗、砂型緊實度不夠;
型砂中水分太高,使型砂不易緊實;
澆注速度太快、壓力過大、溫度過高;
型砂中煤粉太少;
模板烘溫過高,導致表面型砂干枯;或模板烘溫過低,型砂粘附在模板上。
解決方法:
在透氣性足夠的情況下,使用較細原砂,并適當提高型砂緊實度;
保證型砂中穩定的有效煤粉含量;
嚴格控制砂水分;
改進澆注系統,改進澆注操作、降低澆注溫度;
控制模板烘烤溫度,一般與型砂溫度相等或略高。
5. 砂眼
在鑄件內部或表面充塞有型砂的孔眼。
產生原因:
型砂表面強度不夠;
模樣上無圓角或拔模斜度小導致鉤砂、鑄型損壞后沒修理或沒修理好就合箱;
砂型在澆注前放置時間過長,風干后表面強度降低;
鑄型在合箱時或搬運過程中損壞;
合箱時型內浮砂未清除干凈,合箱后澆口杯沒蓋好,碎砂掉進鑄型。
解決方法:
提高型砂中粘士含量、及時補加新砂,提高型砂表面強度;
模樣光潔度要高,并合理做出拔模斜度和鑄造圓角。損壞的鑄型要修好后再合箱;縮短澆注前砂型的放置時間;
合箱或搬運鑄型時要小心,避免損壞或掉入砂型腔砂粒;
合箱前清除型內浮砂,并蓋好澆口。
6. 披縫和脹砂
披縫常出現在鑄件分型面處,是垂直于鑄件表面,且厚薄不均勻的薄片狀金屬突起物。 脹砂是鑄件內、外表面局部脹大,形成不規則的瘤狀金屬突起物。
產生原因:
緊實度不夠或不勻;
面砂強度不夠、或型砂水分過高;
液態金屬壓頭過大、澆注速度太快。
解決方法:
提高鑄型緊實度、避免局部過松;
調整混砂工藝、控制水分,提高型砂強度;
降低液態金屬的壓頭、降低澆注速度。
7. 抬箱
鑄件在分型面處有大面積的披縫,使鑄型外形尺寸發生變化。抬箱過大,造成跑火——鐵水自分型面外溢,嚴重時造成澆不足缺陷。
產生原因:
砂箱未緊固、壓鐵質量不夠或去除壓鐵過早;
澆注過快,沖擊力過大;
模板翅曲。
解決方法:
增加壓鐵重量,特鐵水凝固后再去除壓鐵;
降低澆包位置,降低澆注速度;
修正模板。
河南金宇耐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,歡迎參觀指導!
上一篇:
下一篇:
上一篇:
下一篇: